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犹如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深刻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宏观经济的走向。无论是专业的金融从业者,还是普通的投资者、关心经济动态的民众,了解存款准备金率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与构成
(一)基本概念
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作为一个金融学术语,指的是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数额占其存款总和的比重 。为了保证日常业务中客户提取存款以及资金清算的顺利进行,金融机构不能将吸收来的现金全部用于放贷或购买债券等盈利性活动,而是需要按照一定比例留存一部分资金,这部分留存资金被称作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s) 。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以中央银行存款形式存在的部分;以在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形式存在的部分;以该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形式存在的部分。例如,某商业银行在某一时期吸纳了 1 亿元存款,按照规定保留了 2000 万元作为存款准备金,那么此时该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 2000 万除以 1 亿,即 20% 。这个比例并非随意确定,而是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主要是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自身政策共同决定。在我国,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涵盖了商业银行(如国有控股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公有制股份制的交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民营股份制的民生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中外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机构 。
(二)法定准备金率与超额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又细分为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后者也被称为备付金率。法定准备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持有的那部分准备金占其总存款的比重 。举例来说,若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为 10%,商业银行有 1000 万元存款,那么该银行必须保留 100 万元作为法定准备金并转存至中央银行 。法定准备金率的设定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银行提供初始货币的能力,通过强制金融机构缴纳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得以募集到大量资金,进而为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建设产业或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另一方面,法定准备金率限制了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货币创造能力也就越弱 。
而超额准备金率(Excess Reserves Ratio),指的是金融机构持有存款准备金中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比如,上述商业银行在缴纳 100 万元法定准备金后,又在中央银行多存入 50 万元,在其他银行存了 40 万元,为应对日常经营在本行预留了 10 万元,这 100 万元就是超额准备金,若存款总额为 1000 万元,那么超额准备金率就是 10% 。超额准备金率由金融机构根据法定准备金率预期、再贴现率、同行拆借率、贷款利率、债券价格以及自身状况等因素自行制定 。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在以中央银行存款形式存在的存款准备金中,除法定准备金外,当央行提升法定准备金率时,多余的准备金可转为法定准备金;金融机构需要向央行缴纳或支付相关费用;金融机构间通过中央银行进行资金清算;再贴现率或同行拆借率太高,导致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或同行借款成本增加等情况,都可能使金融机构在法定准备金之外多保留一些准备金 。此外,以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形式存在存款准备金,可能是出于代理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行类的资金清算或结算、同业投融资、降低资本占用、规避金融监管、增加利润等动机 。以库存现金形式存在的存款准备金,一部分是金融机构因贷款利率低不愿放贷、或因债券价格低不愿购买债券而持有的现金存款,另一部分是金融机构维持自身行政管理等运作而留存的资金 。总体而言,由于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实际保留的存款准备金总是大于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也就始终存在 。从二者关系来看,在广义上,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可视为实际准备金)等于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和,所以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定准备金率与超额准备金率之和 。在狭义层面,在不考虑再贴现率、日常提现或自身经营所需等条件,且市场利率或债券价格合适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通常愿意将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存款全部用于放贷或购买债券,此时超额准备金率为零,存款准备金率也就等于法定准备金率 。
二、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可追溯到 18 世纪的英国 。当时,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面临着客户随时可能提取存款的风险,为了保障银行自身的资金安全和客户存款的兑付,银行开始自发地留存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准备金 。这一做法逐渐被推广和规范,形成了早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雏形 。而现代意义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则在 1913 年于美国正式建立 。美国通过《联邦储备法》确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向美联储缴存准备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防止银行因过度放贷而面临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恐慌和经济动荡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建立起自己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
(二)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于 1984 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了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调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当时,存款准备金率的设定主要是为了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由人民银行进行统一调配,以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调整产业结构 。此后,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多次调整 。在经济过热时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收紧货币供应,央行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过热 。例如,在 2006 – 2007 年,中国经济面临过热压力,通货膨胀率逐渐上升,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 2006 年初的 7.5% 逐步上调至 2008 年 6 月的 17.5% 。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央行则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自 2024 年以来,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如 2024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 5% 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 6.6% 。通过这些调整,央行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
(三)国际上部分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变革
在全球范围内,部分国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革 。美国、英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经撤销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灵活,银行有更多的渠道来管理流动性风险,传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果逐渐减弱,而且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还可能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 。例如,美国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逐渐减少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依赖,更多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走廊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市场 。然而,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必要的 。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够成熟,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将资金精准地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如小微企业、“三农” 等,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
三、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与作用
(一)调节货币供应量
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存款准备金率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进而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缴存更多的准备金到中央银行,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相应减少 。例如,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从 10% 提高到 15%,商业银行每吸收 100 万元存款,原本可以放贷 90 万元,现在只能放贷 85 万元,可贷资金减少了 5 万元 。在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会大幅收缩 。相反,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减少,可贷资金增加 。以存款准备金率从 15% 降至 10% 为例,商业银行每吸收 100 万元存款,可贷资金从 85 万元增加到 90 万元,货币供应量将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相应扩张 。通过这种方式,央行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收紧货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在经济低迷、需求不足时,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 。
(二)稳定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
稳定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性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 。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往往会在市场利率合适时将存款全部贷出,或者在债券价格合适时全部用于购买债券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金融机构随时可能面临客户突发的大量提取存款需求,或者大规模的资金清算需求 。此时,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就会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挤兑风潮,导致银行倒闭,进而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而存款准备金率的存在,尤其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强制要求,使得金融机构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准备金,以应对这些突发情况 。例如,在节假日等现金需求高峰期,或者在金融市场出现波动、部分企业集中偿还贷款导致资金紧张时,金融机构可以动用存款准备金来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和进行资金清算,保障自身业务的正常运转,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
(三)引导资金流向,优化经济结构
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起到引导资金流向、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 。央行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或不同业务领域设置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引导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 。例如,对于向小微企业、“三农” 领域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央行可以适当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这些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鼓励它们加大对小微企业和 “三农” 的信贷支持力度 。这样一来,更多的资金会流向这些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优化整个经济结构 。相反,对于一些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央行可以通过提高相关金融机构对这些行业贷款的风险权重,间接提高其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限制金融机构对这些行业的信贷投放,引导资金从这些行业流出,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通过这种结构性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行能够在调节货币总量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结构的精准调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四)影响市场利率与资产价格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市场利率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减少,资金的稀缺性增加,根据供求关系原理,资金的价格即利率会上升 。较高的利率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同时也会抑制居民的消费和购房等信贷需求 。在金融市场上,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价格下跌,因为债券的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例如,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新发行的债券为了吸引投资者,需要提供更高的票面利率,而已发行的低票面利率债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其价格也随之降低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较高的利率会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盈利预期下降,投资者对股票的估值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相反,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股票市场也可能因企业盈利预期改善和资金流入而上涨 。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对各类资产价格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和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 。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政策工具,在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引导资金流向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影响市场利率与资产价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还是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都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合理运用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在持续演进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对于广大经济参与者而言,深入理解存款准备金率的内涵和作用,有助于把握经济脉搏,做出更为明智的经济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