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 股市场,“CPO” 这三个字母曾在 2023 年至 2024 年掀起一波炒作热潮 —— 相关概念股单日成交额动辄突破百亿元,部分标的半年内涨幅超 300%。但多数投资者对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和产业价值仍一知半解。究竟什么是 CPO?它为何能成为资本市场的 “香饽饽”?
一、CPO:光互联技术的 “降维升级”
CPO 的全称是Co-packaged Optics(共封装光学),是一种将光模块与交换机芯片 “打包” 封装在一起的新型光互联技术。要理解其价值,需先看懂数据中心的 “传输困境”。
随着 AI 大模型、云计算的爆发,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以 ChatGPT 为例,单次训练需调用超 1 万张 GPU,这些芯片之间每秒要传输数十 TB 的数据。传统数据中心中,光模块(负责光电信号转换)与交换机是分离的,通过高速电缆连接 —— 这种 “分体式” 架构在传输速率提升到 400G、800G 后,暴露出两个致命问题:
功耗失控:单台 800G 交换机的功耗可达 1500 瓦,相当于 10 台家用空调,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费占比超 30%;
延迟瓶颈:信号在电缆中传输的延迟约为 2 纳秒 / 米,而 AI 训练要求节点间延迟低于 10 纳秒,传统架构难以满足。
CPO 的突破正在于此:它将光模块直接嵌入交换机芯片的封装基板,用光纤取代电缆,实现 “芯片 – 光模块” 的零距离连接。这种设计可使功耗降低 40% 以上,延迟缩短至 1 纳秒以内,同时传输速率能轻松突破 1.6T、3.2T,完美适配 AI 时代的算力需求。
二、资本追捧的底层逻辑:AI 算力的 “刚需解”
CPO 概念在股市走红,并非单纯的技术噱头,而是源于AI 算力扩张的硬性需求。
从产业周期看,光互联技术正经历 “代际更替”:2010-2020 年,数据中心主流用 10G、25G 光模块;2020-2023 年升级至 100G、400G;2023 年后,随着英伟达 H100、AMD MI300 等 AI 芯片量产,800G 光模块成为标配,而 CPO 是 800G 以上(1.6T/3.2T)的最优解。
据 LightCounting 预测,全球 CPO 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的 5 亿美元飙升至 2027 年的 4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70%。这种爆发式增长预期,直接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
更关键的是,CPO 已从 “实验室技术” 走向商业化落地:
2024 年,微软在华盛顿州的数据中心部署了首批 1.6T CPO 设备,用于支持 GPT-5 的训练;
谷歌宣布 2025 年新建的数据中心将 100% 采用 CPO 架构;
英伟达与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等中国厂商合作,定制适配 DGX 系统的 CPO 模块。
这些商业化进展,让投资者看到了 “技术落地 – 业绩兑现” 的清晰路径。
三、产业链图谱:谁在分食 CPO 蛋糕?
CPO 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部件、中游封装制造、下游应用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 A 股标的:
- 上游:光学核心部件(技术壁垒最高)
光芯片:负责光电信号转换,是 CPO 的 “心脏”。国内厂商如仕佳光子(PLC 光芯片)、源杰科技(激光芯片)已实现部分国产替代,但高端 1.6T 芯片仍依赖美国 Lumentum、II-VI;
光学元件:包括光纤阵列、透镜、隔离器等,天孚通信(光纤连接器龙头)、光库科技(隔离器市占率全球前三)是核心玩家。 - 中游:封装与集成(价值量占比最高)
光模块封装:中际旭创(全球 400G/800G 光模块市占率第一)、新易盛(英伟达合作供应商)在 CPO 封装工艺上领先;
交换机集成: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推出首款 CPO 交换机)、中兴通讯(自研芯片 + CPO 封装技术)具备系统级整合能力。 - 下游:应用终端(需求发起方)
互联网巨头:阿里云、腾讯云是国内 CPO 的主要采购方;
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数据中心升级中加大 CPO 投入。
四、热炒背后的冷思考:机遇与风险并存
尽管 CPO 前景广阔,但股市中的概念炒作往往超前于产业实际进度,投资者需警惕三大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CPO 并非唯一解,硅光模块、液冷互联等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若某一技术路径成本下降更快,可能挤压 CPO 的市场空间。
业绩兑现周期:从技术落地到大规模商用,通常需要 3-5 年。2024 年多数 CPO 概念股的营收中,CPO 业务占比不足 5%,短期业绩难以支撑高估值。
估值泡沫风险:2023 年部分 CPO 标的市盈率(PE)一度超过 200 倍,而行业平均 PE 仅 50-80 倍,泡沫破裂时回调幅度可达 60% 以上(如 2024 年二季度某龙头股从 80 元跌至 32 元)。
五、结语:理性看待 “技术概念” 的投资价值
CPO 的走红,本质是资本市场对 “AI 算力基础设施升级” 的投票。它既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也是产业需求的必然 ——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沾边的股票都值得投资。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需穿透概念看本质:真正的价值标的,应具备技术壁垒(如专利数量、客户认证)、量产能力(如产能规划、良率控制)和订单支撑(如大客户合作协议)。那些仅靠 “蹭热点”、缺乏实质业务的公司,终将被市场淘汰。
在科技与资本交织的股市中,唯有理解产业逻辑、坚守价值判断,才能在概念浪潮中找到真正的 “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