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六巨头一夜蒸发3.2万亿啥原因?

一、黑色星期二:全球市场的连锁雪崩
当地时间 11 月 4 日,美股迎来 “黑色星期二” 的惨烈抛售。纳斯达克指数以 2.04% 的暴跌领跌三大股指,而特斯拉、英伟达、谷歌等六大科技巨头更成为重灾区 —— 总市值单日蒸发近 450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3.2 万亿元,创下近期市值损失纪录。
这场暴跌迅速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日韩股市开盘即遭重挫,日经 225 指数暴跌超 1200 点,韩国股市因跌幅过大触发程序化交易暂停机制;A 股开盘后超 5000 只股票下跌,存储芯片、算力硬件等科技相关板块跌幅居前。与此同时,加密货币市场雪崩,比特币自 6 月以来首次跌破 10 万美元,24 小时内超 40 万人爆仓;国际金价跌破 4000 美元关口,原油价格同步走软,形成跨市场的恐慌性抛售潮。
二、暴跌溯源:三重压力下的情绪总爆发

  1. 估值泡沫警报:从 “大空头” 到华尔街的集体预警
    此次抛售的直接导火索,是市场对科技股估值的集体焦虑。电影《大空头》原型 Michael Burry 的激进押注成为情绪引爆点 —— 其管理的基金将 80% 仓位集中于做空英伟达和 Palantir,针对两者的看跌期权名义价值合计超 10 亿美元。尽管这两只股票此前创历史新高,但 Burry 那句 “唯一获胜的招式就是不玩” 的警告,精准戳中了投资者对泡沫的恐惧,毕竟这与他 2008 年做空次贷危机的表态如出一辙。
    更关键的是,华尔街巨头的表态加剧了恐慌。高盛 CEO David Solomon 明确警告,美股未来 12 至 24 个月可能出现 10% 至 20% 的回调;摩根士丹利 CEO 也直言 “欢迎 10% 到 15% 的回撤”。这种共识背后是硬核数据:英伟达市值已突破 5 万亿美元,占标普 500 指数近十分之一,其估值与盈利增速的背离让投资者开始质疑 “AI 神话” 的可持续性。华泰证券指出,美股连涨三年后已陷入 K 型分化,科技股行情过度集中于头部公司,泡沫争议早已暗流涌动。
  2. 政策迷雾:美联储分歧与政府停摆的双重打击
    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压制了市场信心。美联储内部对货币政策的分歧显著:芝加哥联储主席强调通胀未达 2% 目标,不急于降息;而美联储理事则认为政策仍过于紧缩。这种分裂打破了市场对宽松政策的幻想,鲍威尔此前释放的鹰派信号已让投资者意识到,高利率环境可能持续更久,这直接抬高了科技股的估值贴现率。
    比货币政策更棘手的是美国政治僵局。截至 11 月 4 日,联邦政府 “停摆” 已濒临打破历史纪录,参议院第 14 次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这场僵局已从政治事件演变为经济威胁:1.3 万名空中交通管制员和 5 万名机场安检人员被迫无薪工作,交通部警告可能关闭部分空域;400 万美国人面临失去医疗保险的风险,大豆出口同比暴跌 80%。政府停摆每天造成 150 亿美元经济损失,市场担忧其将拖累本已疲软的经济基本面。
  3. 资金出逃:风险偏好逆转下的连锁反应
    估值焦虑与政策迷雾最终转化为资金的集体撤离。从交易数据看,科技股成为抛售核心:特斯拉单日暴跌逾 5%,英伟达跌近 4%,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同步跟跌,仅苹果勉强翻红。这种抛售并非孤立事件 —— 华泰证券指出,科技股行情长期依赖宽松预期与 AI 主线驱动,当这两大逻辑同时受冲击,获利盘的了结行为迅速演变为踩踏。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金正在加速逃离风险资产。从加密货币到科技股,从美股到新兴市场股市,资金流向美债等避险资产的趋势明显。这种跨市场的资金再配置,本质是投资者对 “高估值 + 高不确定性” 组合的用脚投票。
    三、后市展望:调整还是拐点?
    对于这场暴跌的性质,市场存在明显分歧。乐观者如华泰证券认为,AI 主线驱动的科技股行情有望延续至 2026 年上半年,此次回调是 “健康调整而非危机”,建议聚焦有盈利兑现能力的头部公司;但谨慎派指出,若政府停摆持续、美联储维持鹰派,科技股可能面临更深层次的估值重塑。
    从历史经验看,当估值泡沫、政策收紧与政治危机形成共振时,市场调整往往不会一蹴而就。对投资者而言,当前更需关注两个信号:一是英伟达等龙头企业的财报能否验证盈利,二是美国两党能否就拨款法案达成共识。毕竟,当潮水退去时,真正的价值才能浮出水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